兰州刻葫芦 方寸纳乾坤, 环球快播报

2024-9-22 16:36:55来源:新甘肃

阮熙越的作品更爱意境与留白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王梓懿

“是传承还是被遗忘?”

“下一步该走向哪里?”

……

这是很多非遗【yí】面临的困境,与牛肉【ròu】面、羊皮筏子并称为【wéi】“兰州三宝”的【de】兰州刻葫芦也【yě】不例外。近日,记者走访【fǎng】兰州【zhōu】阮氏【shì】雕刻葫【hú】芦【lú】艺术第三代传承人阮琳与第四【sì】代传承人阮【ruǎn】熙越,从她【tā】们【men】的讲述中,见证了【le】这门技艺从传统到逐渐【jiàn】成【chéng】为当【dāng】代年轻【qīng】人【rén】喜【xǐ】欢的潮流【liú】单品背后的故事。

困境:老一辈的坚守

9-22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阮琳去了澳门。

此次之旅,阮琳【lín】是带着“任务”去的【de】——参【cān】加“甘肃【sù】文化旅游周”系列活动甘【gān】肃非遗文创【chuàng】产品【pǐn】和特色旅游商品展销活动,争【zhēng】取让特色鲜明的陇韵【yùn】陇味文【wén】创产品【pǐn】吸睛【jīng】澳【ào】门【mén】。

阮琳带着“葫芦娃”们在澳门参加“甘肃文化旅游周”系列活动。

作为【wéi】省级非物质【zhì】文【wén】化【huà】遗产传【chuán】承人,这【zhè】样的“任务【wù】”对【duì】阮琳【lín】来说是家常便饭。她经常带着【zhe】“葫【hú】芦娃”们到全国【guó】各【gè】地参加展销活动,每次都乐此不疲。她说,“我【wǒ】有义务,也有责任把刻葫芦这门【mén】技艺传承下去【qù】。”

葫【hú】芦音近“福禄”,人们通常【cháng】把它【tā】当作吉祥物,称【chēng】作【zuò】“吉祥葫芦”。兰州雕刻葫芦是【shì】一门【mén】独一无二的民间技【jì】艺,主要用刀或【huò】者针在【zài】葫芦表【biǎo】面【miàn】进行精雕细琢,然后涂上松墨【mò】,在葫芦【lú】上展示我国【guó】传统绘画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和书法,2006年【nián】被纳入甘肃省第一批【pī】非【fēi】物质【zhì】文化遗产。

一【yī】颗葫芦要从暗淡无【wú】光变为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【yì】品,除了需要精【jīng】湛【zhàn】的【de】雕【diāo】刻技术外,还很考验雕【diāo】刻人的文【wén】化素【sù】养,他【tā】们必【bì】须【xū】学习诗词歌赋、书法绘画。从1936年开始,阮氏【shì】一家已经有四【sì】代人【rén】传承着刻葫芦这门【mén】技艺,凭借着题材【cái】广泛、刻工精细等特点,让“阮【ruǎn】氏刻葫芦”成为了兰州刻葫芦技【jì】艺中的一面金字招牌。

产品展示。

非遗生于【yú】民间【jiān】,也失于【yú】民间。随着时代的发展【zhǎn】,很长【zhǎng】一段时间【jiān】里,带【dài】着手【shǒu】作温度的刻葫芦,因为地域限制等种种原因,难【nán】以打开大众市场。

“刻葫芦花费时间长、耗费精力多。”阮琳说。

这是很【hěn】多【duō】非【fēi】遗面临的普遍问题【tí】,也是阮琳的困境,尤【yóu】其在2019年前【qián】后,她开始思考这门技艺是【shì】否有【yǒu】传【chuán】承的必要。那段时间,阮琳【lín】走了很多地方,去了很多学校,想吸【xī】引更多的人【rén】关注刻葫【hú】芦这门技【jì】艺,但都收效【xiào】甚微。她说,“没有消费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作【zuò】品【pǐn】,就【jiù】像是写在雪地里的诗【shī】,最终都会慢慢消失。”

破局:年轻人的加入

打【dǎ】磨、雕刻、上色……黄河两岸绿意【yì】盎然【rán】,位【wèi】于兰州市黄河边的阮式刻葫芦传习【xí】所内,天花板上缀满【mǎn】了【le】各种【zhǒng】各样的刻葫【hú】芦成品,透过一片秀美的屏风,阮熙【xī】越伏在【zài】案【àn】头用刻【kè】针在葫芦上作画【huà】,简【jiǎn】单几针便勾勒出了一个“福【fú】”字。

在她身边,来自白银市【shì】靖远【yuǎn】县西关小学的几【jǐ】名小学生正围在她身边【biān】,目不转睛的看着阮熙越手【shǒu】里的动【dòng】作,大【dà】家眼【yǎn】神里【lǐ】透【tòu】露【lù】着好奇。

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的学生围观阮熙越雕刻葫芦。

对【duì】于阮熙越来【lái】说【shuō】,这样的“围观”已是常事。但【dàn】这看似简单的几针,却打破了【le】母亲阮【ruǎn】琳的“瓶【píng】颈”期。

2009年,兰州成【chéng】立非【fēi】物质文化遗产【chǎn】陈【chén】列馆,并决定【dìng】设立44个传习所培养和带动传承人【rén】。阮氏【shì】刻葫【hú】芦传习所便是其【qí】中之一【yī】。

传习所的【de】设立,也成为了阮熙越回归【guī】刻葫【hú】芦的契机。她【tā】决【jué】定开始跟母【mǔ】亲系统学习刻葫芦这门【mén】技艺【yì】。

绘画、书法、审美……“在【zài】学习过程中【zhōng】,我发现大学里积累的文化学识【shí】和素养【yǎng】、工作后增加的知识面,都让我对【duì】刻葫芦有着更【gèng】深【shēn】刻【kè】的理【lǐ】解。”阮熙【xī】越说,传承好一门技艺需要时间【jiān】的【de】沉淀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【lǐ】,阮熙越一【yī】边学习,一边思【sī】考如何让老手【shǒu】艺再开新花。

近年来,随【suí】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【huà】遗产的【de】越来越重视【shì】,来兰州市非物质文【wén】化遗【yí】产陈列【liè】馆参观学【xué】习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
“大众喜欢什么样的非【fēi】遗产品?”“传统【tǒng】文化【huà】如何才【cái】能走入【rù】年【nián】轻人的眼中?”……作为【wéi】陈列【liè】馆讲解员,阮熙越【yuè】会和游客交流沟通,询问【wèn】他们对非【fēi】物质文化【huà】遗【yí】产的想法【fǎ】,并记【jì】录在册,形成了一份调查【chá】报告。

“跟很多人沟【gōu】通后,他们普遍认为【wéi】非遗离生活很遥【yáo】远。”阮熙越说,“刻葫芦这门技艺要想走入【rù】大众生活【huó】,就要做到雅俗【sú】共赏,有【yǒu】烟火气【qì】息。”

根据这一【yī】思路,2019年,阮【ruǎn】熙越创作【zuò】了作品《雕【diāo】刻葫芦·河西记忆》,斩获第二十届中【zhōng】国【guó】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【pǐn】博览会金奖。跟以往【wǎng】作品【pǐn】不同的是,选材不再是常规的头小身大、有腰身的葫芦形【xíng】状【zhuàng】,而【ér】是更为小巧的鸡【jī】蛋【dàn】形葫芦【lú】。之后,她通过精湛【zhàn】的雕刻技艺在12枚小葫芦上用率真【zhēn】、奔放【fàng】的线条及简洁的色【sè】彩表现出【chū】了河西走廊的【de】人文风【fēng】情。比起母亲【qīn】阮【ruǎn】琳【lín】的【de】风格,更接【jiē】地气。

“年【nián】轻人【rén】想法很【hěn】灵活,没【méi】有被【bèi】老一辈【bèi】的思想观念【niàn】所束缚。”阮【ruǎn】琳说,她看到了刻葫芦这门技艺未来的希望【wàng】,也明白了老手艺开新花就必须【xū】要有【yǒu】新鲜血液【yè】的加入【rù】。

阮式刻葫芦传习所一角。

传承:在创新中发展

刻葫芦是【shì】起源于民间的艺术,一笔一画【huà】都是生活,这【zhè】是【shì】非【fēi】遗的魅【mèi】力,也是一种束缚。

但【dàn】这种束缚对于阮熙【xī】越【yuè】来说【shuō】,却是创新刻葫芦这门技艺的突破点,“刻在葫【hú】芦【lú】上的图案,不仅【jǐn】是高山流水,也应该【gāi】适【shì】应当代人【rén】的生活和审美变化【huà】。”

阮熙越正在进行创作。

“传统【tǒng】刻葫芦【lú】艺术【shù】品雕刻技【jì】艺复杂且昂贵,不太【tài】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风格【gé】和【hé】标准【zhǔn】。”发现这一【yī】点后,阮熙【xī】越开始跳出固有圈子,思考如何让非遗【yí】技艺转化为【wéi】能被【bèi】现代人喜爱,且具有经济价【jià】值的文创产品。

这个【gè】过【guò】程对于她来说漫长【zhǎng】且孤独,但对【duì】于刻葫芦这【zhè】门技艺相【xiàng】当于“重生”。

近几【jǐ】年,阮【ruǎn】熙越在葫【hú】芦的【de】器【qì】型和题材上进行创新【xīn】,已【yǐ】经相继开发出【chū】了葫芦茶【chá】叶罐、储藏器、香囊,饰品手串、书签等产【chǎn】品,在葫芦上雕刻【kè】的图案【àn】也【yě】不再拘泥【ní】于传统【tǒng】,相比起老一辈人喜雕山水、名著、仕女,她会根据【jù】当下大火的时尚【shàng】“IP”,以及传【chuán】统【tǒng】节日、节气来创【chuàng】作作品。这样,刻葫芦【lú】成【chéng】品在观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用性【xìng】。

“创作灵感【gǎn】源【yuán】于对【duì】生活和技艺【yì】的热爱。”阮熙越说【shuō】,要想【xiǎng】做一件【jiàn】被大众认【rèn】可的作【zuò】品,就要勤于思考、善于发现美、常磨练技艺。

今【jīn】年3月份起,兰【lán】州有【yǒu】了很多创意市【shì】集。阮【ruǎn】熙越带着新开发的产品去市【shì】集摆起了摊子,令她惊喜的是【shì】,注入时【shí】尚的设计元素后,刻【kè】葫芦成为了年轻【qīng】人【rén】喜【xǐ】爱的【de】潮【cháo】流单品。

“像葫芦书签、手串,刚摆出来就有人【rén】前来【lái】询问购买。”阮【ruǎn】熙越说,这证明她的创新【xīn】理念是【shì】有【yǒu】效的【de】,不仅让技艺保持了【le】最【zuì】初的生命力,还不断【duàn】焕发着【zhe】新生。

更让【ràng】阮熙越欣【xīn】喜的【de】是【shì】,以前,母【mǔ】亲阮琳出【chū】去参展时都带【dài】着传统【tǒng】的十【shí】二生【shēng】肖作品,现在【zài】,还会带【dài】着【zhe】她制作的书签、手串等新产品“走出去”。她说,文创产品的开发创【chuàng】新不仅可以为非遗【yí】赋能,同时也【yě】能让【ràng】非遗更好地服务于当下【xià】生活,迎合更【gèng】多年【nián】轻人的审【shěn】美需求。

雕刻葫芦是一种细活,一刀一针都很费工夫。

使用是最好的传承,购买是最好的保护。

这是【shì】阮熙越常常挂在嘴【zuǐ】边的【de】口【kǒu】头【tóu】禅,也是她对非遗【yí】如何【hé】走上新路子的理【lǐ】解。但【dàn】这也容易让大众产生疑问——非遗要传承是否非要走上【shàng】商业化道【dào】路。

对【duì】此【cǐ】,阮熙越和母亲有【yǒu】共【gòng】同的执【zhí】着,她们认为,变也是一种【zhǒng】传承。“现在【zài】的刻葫芦打破了以【yǐ】往单一、单调的【de】创作方式,更具有烟火气息,但技艺【yì】是不能忘记的根。”阮熙越说。

现在【zài】,在阮【ruǎn】氏刻葫芦传习所里,母女两人有很明确【què】的分【fèn】工——阮【ruǎn】熙越继【jì】续【xù】负责开发新产品,打破大众对兰州刻葫【hú】芦的固【gù】有【yǒu】印【yìn】象,母亲阮琳负责高端传统产品的创作。阮【ruǎn】熙越说,“我们不能丢掉【diào】传统刻葫芦【lú】技艺【yì】,同时【shí】,让技【jì】艺真正【zhèng】走进大众生活。”

阮琳作品《兰州黄河风情》。

编辑:马少华责任编辑:孔令定

为你推荐

最新资讯

股票软件